广 东 理 工 学 院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校级科研平台和项目工作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为全面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平台和项目的申报做好培育工作,学校将组织开展2025年校级科研平台和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别
本年度校级科研平台和项目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辅导员专项三类,各二级单位需在申报时注明类别。
校级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学科、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校级科研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辅导员专项项目。
二、申报原则
(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同等条件下优先立项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所有项目根据申报质量及项目的水平择优立项并配套相应的经费,重视研究质量而非数量。
(三)研究方向
本次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可根据老师自身研究特长或从学科视角按规范自主拟定题目申报。但优先推荐以下研究方向,并根据项目申报质量适当增加项目研究经费:
1.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及应用;
2.项目内容对标“肇庆市高要区‘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共建项目清单”(详见附件8),例如:
①以农村电商产业建设与运行为主题,探讨如何培育本地农村电商人才,打造一体化的培训和展销直播电商平台,助力高要区农产品销售;
②以智库支持为主题,探讨如何利用高校专家团队补充政研力量,突破政研瓶颈,为高要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可凭1篇研究报告结项,但研究周期为1年);
... ...
3.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围绕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推进科学教育特色建设、实施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提出具体的路径与措施。
(四)成果形式
本次项目结项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可以选择以下方式结项:
1.论文2篇,项目负责人为独作、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论文1篇+研究报告1篇,其中论文需项目负责人为独作或第一作者,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
3.调研咨询报告1篇,需被县以上党委、政府和市直局以上单位采纳;
4.以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可选择以“教材”或“讲义+研究报告”为结项成果,其中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
5.研究为高要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支持的项目,可选择以研究报告1篇为结项成果,研究报告不少于1万字,但研究周期为1年(需在2025年12月份提交结项材料)。
三、申报条件
(一)校级重点学科申报条件
1.符合国家、地方与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围绕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紧扣学校发展规划。
2.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中长期研究目标,具备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能力,并已取得一定的相关前期科研成果。
3.具有校级及以上科研或学科平台(基地、中心、实验室、研究院所、团队)、学士学位点等作为支撑。
4.已立项并正在建设期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不在校级重点学科申报之列。
5.每个学院限报一项,建设期一般为3-5年。
(二)校级工程技术中心申报条件
1.在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或校级研究所的基础上组织申报。
2.中心业务用房、场地、实验装备、仪器设备能较好地满足科研及教学需要,设备利用率较高;除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外,重点要求从事科学研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工作基础较好,科研总体水平处于先进行列。
3.中心有1-3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从事的研究课题中,部分处于先进水平;带头人必须是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并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4.每个学院限报一项,建设期一般为3年。
(三)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申报条件
1.基地应面向重大理论问题,具有能够产出对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的能力;或面向重大现实问题,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实质性合作,具有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
2.基地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及特色、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应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3.立项1-2项,建设期一般为3年。
(四)校级科研项目申报条件
1.重点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为本校高级职称或博士在职人员,非高级职称的项目负责人须有一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不限本校)书面推荐。
2.一般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为本校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非中级职称的项目负责人须有一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不限本校)书面推荐,鼓励学生参与项目。
3.青年项目负责人为到校工作不足3年的教师,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建议有1位同行专家参与项目,并指导项目开展,鼓励学生参与项目。
4.辅导员专项负责人应为专职辅导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工干部等在各院系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课题应围绕以下九个类目进行申报:①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②党团和班级建设;③学风建设;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⑦校园危机事件应对;⑧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⑨理论和实践研究。
5.项目负责人应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应与所申请项目相近,项目组成员原则上为3~8人。为保证项目研究质量,要求每位教师不得参与超过3项的科研项目研究(不含科研平台)。
6.研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年。
7.校级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有项目延期结项者或项目自行终止者不得申报。
四、申报要求
各二级学院(部)要高度重视,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及本部门重点科研方向,凝练研究主题,组织教师建立研究团队,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一)电子文件命名要求
本次校级科技项目只需上交电子版,二级单位科研负责人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项目分开三个文件夹汇总,将文件命名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院系/部门+2025年校级科技项目,打包发送至 kjc13720@126.com。
(二)电子材料清单
(1)申报书(文件命名: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姓名+项目类别,PDF)
(2)诚信承诺书(文件命名:姓名+诚信承诺书,PDF)
(3)XX院系(部门)2025年校级科技项目申报汇总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辅导员专项)
(三)申报截止日期
2025年4月18日前,逾期不予受理。
(四)材料负责人
自然科学:许昊
人文社科:曾晰洁
辅导员专项:陈允至
(五)信息发布平台
科技处将借助企业微信群进行项目相关信息公布,请申请者及时扫码进群。